李丰明--炉霍县唯一健在的老红军

在纪念大会上讲话 本网记者 根秋多吉/摄
红军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成就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就了伟大的新中国。在近期举行的炉霍县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炉霍红”文化活动上,记者第一次见到了老红军李丰明。老人在活动中作了发言,虽已年事近百,但老人语调铿锵、精神抖擞,令人印象深刻。活动结束后,老人在自家搭建的帐篷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7月的藏地正是家家户户耍草坝的好时节)。

讲述红军故事 本网记者 丁真尼玛/摄
李丰明老人原籍阆中苍溪县。父亲是一名船工,母亲是一名小贩。父亲整日水里来、浪里去,母亲则在县城中摆摊卖凉粉,一家人终日以此糊口。1931年,红军行进到广元,当地的国民党军队不断地四处抓取壮丁。当时李丰明的父亲和哥哥正在广元旺苍坝开船,4个国民党士兵想硬拉他俩入伍遭到拒绝,威逼不成后,国民党士兵将他的父亲打倒在地,并逼着他哥哥将船开到保宁府。两个月后,父亲的伤势才基本痊愈,此时哥哥也偷偷从保宁府回到了家中,并把详情告知了父母。船被扣押征用,只有去保宁府帮助国名党军队开船,才能取回养家糊口的工具。迫于无赖,一家4口只好从苍溪县到了保宁府,并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
1933年,是他们在保宁府生活得最艰苦的日子。那一年红军与驻扎在保宁府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持久激烈的战斗。国民党勒令每家必须上缴5个大洋以誓死守住保宁府。长时间的战斗,长时间的压榨,使得当地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都难以为继。
所幸最终红军取得了胜利。但国民党军队在兵败之时毁掉了保宁府城外的浮桥,红军无法进城。浮桥是用船只临时搭建的,红军只好在河对岸喊话,请当地船民帮助搭建浮桥。虽然不时还在传来国民党军队残部的枪声,听到喊话后,李丰明的父亲还是答应了红军的请求,把船民组织起来一直干到夜晚搭建好了浮桥。第二天,红军为他们一家戴上了大红花,送来了油面,并动员他们参加红军。最终,他的父亲将红军伤病员运到江口后,毁掉了多年相依的船只参加了红军。只向红军提了一个小小的条件,希望一家4口走到哪里都不要分开。自此,他们一家跟随革命的队伍离开了家乡。
从1933年参加红军到1936年流落炉霍,李丰明在红军队伍里呆了近三年的时间。一路上,他们一家跟随红军队伍翻山越林。从嘉陵江到茂州,到芦化、黑水、大金、小金、丹巴、道孚,最终到达炉霍。虽然路途艰苦,但也有美好的回忆。“最艰苦的无疑是翻夹金山、党岭雪山和过草地的时候。光脚踩在披霜的草地上,能听见“咔嚓咔嚓”地声响,脚就像针刺一般的疼。但途中我们在茂州度过了两个春节,春节时队伍不仅宰牛杀羊,还会唱戏”采访中老人告诉记者。
在这期间,红军成立了船工会,父亲是船工会的一员。船工会一路上遇水搭桥、造船摆渡,帮助红军度过了无数条江河。但父亲在茂州时脚不幸负伤,母亲也在过草地时得了冷骨疯(一种因长期受寒而得的疾病)。到达炉霍后,父亲脚伤复发,无法再跟随队伍继续北上。为遵循当年的承诺,红军将他们一家四口都留在了炉霍,同时留下的还有20多名伤员、病号。从此,他们开始了艰难的流落生活。
“我们父子三人在鲜水河边划了整整5个月船,才将红军全部送过河去北上。红军走时,曾留给我们一头犏牛、一匹马。一天,哥哥外出放马时,马被人抢走了。后来,我们寄住的徐姓苏维埃委员一家家庭发生变故,一家人不得不搬出了徐委员家。牛也抵押作了房租,我们彻底地变成了乞丐……”老人凝重地讲述着这段成年往事。
“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是当时汉族人生活比较多的村落。当时的虾拉沱没有桥出行非常不便,磨青稞的村子在鲜水河对面,村民磨青稞得绕行很远。村民大多都知道父亲以前是船工会的,他们找来一条破船,让父亲修补好后摆渡送他们往返。这样父亲偶尔也能挣到一些钱,但有时不仅挣不到钱还会遭到当地一些村民的毒打。冬天河床结冰,船失去了作用,我们一家就只有乞讨为生了。当时很多流落红军的生活也都如乞丐一般。当地一些人还给我起了一个绰号 “帐篷汉人”。因为,我身上的衣服都是从帐篷上割下来的布做成的牟衫。谁的身边都会有好人坏人,一个藏族老阿妈见我可怜,给了我一双旧靴子。那双靴子我穿了两年多的时间,一直穿到鞋底掉落。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解放。”
李丰明一家辗转寄住,从最初徐委员家到铁匠家,再到向家一直住到解放后。李丰明的父母也相继过世,1946年母亲去世,1951年父亲去世,只剩下他们兄弟俩相依为命。哥哥李丰军在母亲去世后不久就成了亲,并于1973年因病去世。李丰明成年后,也经人介绍与当地一名藏族女子春莲结了婚。但在结婚十几年后妻子也不幸去世了,他一直未再娶,独自一人将女儿抚养成人。

老红军李丰明的家 本网记者 根秋多吉/摄
改革开放后,老人的生活苦尽甘来。在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以及自己的努力下,老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如今,老人的女儿已年近花甲,三个外孙也早已成家立业,都有了各自的儿女,其中一个还在炉霍线县政府部门参加了工作。留在村上的两个外孙家里也建起了宽敞明亮的蔵房,老人现在与其中一个住在一起,外孙和孙媳都对老人非常孝顺。作为炉霍唯一健在的老红军,老人每月都能领到国家分发的900多元津贴,并且当地县乡政府的相关领导干部不时也会经常前去看望老人。前几年在该县相关部门的组织下,老人还回到阆中去探过亲。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老人有感而发“过去过节要是能够吃上一碗豌豆面,那就是最好的山珍海味了。现在的生活真是幸福,不愁吃不愁穿,我们这些曾经为今天这样的幸福日子吃尽苦头的人也都觉得值了。不遗忘历史但也要学会放下,过去有好有坏,不去记恨任何人任何事,不计较才会变得轻巧。”

李丰明子孙满堂 本网记者 根秋多吉/摄
李丰明现已95岁高龄依然身体硬朗,思路清晰、口齿清楚。想来这与老人这份宽怀豁达的胸襟是密不可分的,这份可敬的乐观豁达的精神感染着周围的很多人,希望老人永远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