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江经验”到“色达实践”——“同心花语坊”的民生大作为

来源:藏地阳光网
发布时间:2025/09/17

在推动涉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处高海拔、产业结构单一的色达县,长期面临农牧民“增收难、顾家与务工两难兼顾”的困境。温江区坚持“党建引领、五业并举”工作思路,聚焦“就业增收”核心目标,创新打造“同心花语坊”仿真花灵活就业项目,为色达创造居家灵活就业岗位促进农牧民增收。目前,已吸引30余名农牧民稳定就业,日均增收30元以上,为托底性精准帮扶和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锚定“民生痛点”定项目

色达县安康社区作为甘孜州最大易地安置点,2580余名农牧民(含235户脱贫户)实现“住上好房子”,但部分居家妇女却受“需顾家、缺技能、时间散”制约,难以稳定就业,影响了“过上好日子”的成色。藏族妇女额穷曾攥着围裙无奈表示:“一家老小都需要照顾,想出去打工,但一天都离不开!”一句话,道尽了易地集中安置农牧民家庭的现实困境。

为精准破解难题,温江区帮扶工作队联合色达县人社局组建专项调研组,爬陡坡、进藏家,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走访”完成1400余份调研,梳理出“35-55岁女性数据、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日均可自由支配时间”等关键数据,精准掌握农牧民“顾家优先、时间灵活、技能易上手”等核心需求。

在筛选适配项目时,工作组先后考察了温江区竹编、衍纸画、旗袍定制等11个相对成熟的居家就业项目,经综合评判最终确定与农牧民现有技能水平、市场需求、产业配套均高度契合的真花制作项目。

二、区域协同赋能保落地

为确保项目从“纸上规划”变为“实地运转”,温江区与色达县打破地域壁垒,构建“温江出技术资源、色达出人力场地”的跨区域协作机制,成立由两地统战、人社、乡村振兴、社区等组成的专项工作组,逐一破解了从“场地改造—技能培训—采购回收”的落地难题。

硬件保障方面:把集中安置区的“闲置空间”利用起来改造成“增收阵地”。通过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帮扶,由温江区国有公司投入4万余元,改造安康社区闲置仓库,并购置防滑工作台、保暖座椅等设施40余套,建起了增收阵地。

技能赋能方面:让“外地技术”变成“本地本领”。考虑到色达地处偏远,时间成本高等因素,工作组采用“选派代表学+学成返乡带”的培训模式。经社区推荐、技能测试,最终选定汉语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3名农牧民,赴温江仿真花生产基地开展为期15天的培训。返乡后,她们将所学所得“传帮带”给社区群众。

三、激活内生动力促共富

帮扶不止“授鱼”,更是“授渔”。通过“同心花语坊”的实践,让色达农牧民从“参与者”变成“主人翁”,让工坊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运营、自我发展”。

一方面,推动农牧民参与工坊管理“当家做主”,由农牧民自主商议订单分配、原材料采购、质量标准等事项。曾因缺乏自信而腼腆内向的佳娜,凭借做事细致、责任心强,被大家推选为质量监督员,开工前和收工后,她都会认真检查原材料和产品质量。她常说:“这工坊是我们自己的家当,每一束花都要对得起客户的信任,花语坊的牌子,不能砸在我们手中!”

另一方面,推动农牧民参与工坊经营“产销发展”,利用温江成熟的产业链条,帮助工坊签订长期订单,入驻电商平台等。2025年7月,首批2000束仿真玫瑰订单送达时,工坊热闹得像过节,大家分工协作,短短10天就完成了订单,降央措数着500多元工钱,兴奋的说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真的很感谢他们!”

下一步,温江区将持续深化与色达的协作,不仅助力 “同心花语坊” 拓展市场、开发融合藏地文化的文创衍生品,更将立足色达的资源禀赋,挖掘藏式手作、高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更多适配项目,让 “小工坊激活大民生” 的温暖故事在高原不断延续,为跨区域协同致富书写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生动实践。(中共成都市温江区委统战部、温江区第七批结对帮扶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