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高原湿地生态美

来源:藏地阳光网
发布时间:2025/08/30

(藏地阳光网讯)春有雪峰映穹,夏有草甸缀芳,秋有原野鎏金,冬有冰湖凝玉。平均海拔4127米的色达县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保护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腹心。广袤的草原、河流,给予了色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色达美丽的风景。如今,在色达,四季皆是生态好景。

然而,色达的生态发展也有曲折的历程。

以往深受草原鼠害困扰,综合治理显成效

色达县在以往一段时间里,深受草原鼠害的困扰。为彻底遏制草原沙化,色达县全力推进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灭鼠杀虫、平整土地、补播草种、种植适宜高原生长的树种......集中连片治理鼠虫害面积达185万亩、修复草原194.6万亩。多年的治理,既改善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还增加了牧草产量及部分牧民收入。

针对高原特殊生态本底,色达以林草资源管护与生态修复为核心,启动系统性治理攻坚行动。深化林草长制,构建三级网格体系,同步推进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目前,全县初步构建起"防护-修复-提升"的生态治理闭环,为高海拔地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色达有名的果根塘湿地,因前几年采砂现象严重,湿地内的色曲河河道变得坑坑洼洼。色达县倾力开展果根塘生态保护与治理,如今的果根塘湿地,永久性河流湿地、洪泛湿地、沼泽化草甸、灌泽湿地都得到全面恢复,中华秋沙鸭等各种珍禽水鸟、两栖类、鱼类等又回来了。现在,果根塘湿地河水波光粼粼,云杉郁郁葱葱,为当地群众和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宝贵去处。

洛若镇花海所在地,原来是一个金矿开挖场。矿山废弃后,卵石遍地、满目疮痍。色达县将洛若废旧矿区列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重点,采取"矿山治理+生态修复+景旅融合"的方式修复生态,种植了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观赏花卉770亩,配套建设木栈道603米、观景平台5个。现在,每年七月至九月,洛若镇花海的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打卡。

从"沙进人退"到"绿染高原",从"靠天养畜"到"生态富民",一代代色达儿女在9338.98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

而今厚植生态底色,环境美百姓受益

泥拉坝湿地藏语意为"太阳湿地",位于色达县泥朵镇境内。色达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植被修复等系统性生态工程,显著提升泥拉坝湿地水源涵养功能,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整体恢复。泥拉坝湿地面积达100余平方公里,湿地内水草丰美、鸟类众多,生态系统良好、环境得天独厚,是国家一级珍禽(野生黑颈鹤)群体栖息地。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泥拉坝湿地保存了完整、原始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色达县系统推进自然保护地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牧区增美倾力修复治理,厚植生态底色。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组建专业队伍开展定期与不定期巡查,全面覆盖重点区域,严厉打击威胁野生动植物安全的违法行为。通过发放手册、科普讲座、展板展示等形式加强普法宣传,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严格规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审批,科学核定冬虫夏草等物种采集限额,保障种群稳定繁衍。同步深化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争取资金开展白唇鹿专项种群调查,精准掌握其数量分布、生态习性等基础数据,为制定保护方案提供支撑。针对保护地规划不合理、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组织专业力量实地勘察,统筹生态完整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发展需求,科学实施分区规划,完成保护地整合优化,系统平衡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近年来,色达县通过夯实基层生态治理基础、打造"七美色达"新名片,提升群众幸福感,发展高原特色绿色经济。全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着力解决县乡村环境问题,因地制宜打造"七美色达"新名片,全面推进"五创联动"工作。在全县种植树木48万余株、实施卧圈种草2次、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恢复项目6个、河湖"四乱"治理160余次、依托"天际牧场·理响色达"活动开展打造"七美色达"新名片宣讲工作60余次,倾力建设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川青明珠˙福地色达"。2022年色达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