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区+农户+生态 色达推进高寒畜牧业转型升级
(藏地阳光网讯)高海拔,冬春时节缺草,散养牦牛长期受困于夏饱、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牦牛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这是色达前几年面临的困局,草原畜牧业是色达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如何破题?
从"靠天放牧"到"全链腾飞",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以4.9亿元投资撬动12.6万亩产业变革。作为全国重点牧业县,色达县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牧民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牦牛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产值突破2.96亿元,带动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继2022年斩获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后,2024年跃升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畜牧产业振兴新路上,为高寒牧区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色达样本"。

鼠荒地的绿色"逆袭"
在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内有一个动态沙盘,色达畜牧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沿革通过5个章节娓娓道来;此外,一条清晰的产业脉络映入眼帘--"一园一带四基地"的空间架构,将12.6万亩土地整合为有机整体。这种设计并非简单的物理划分,而是通过"草-畜-人"三元协同机制,实现生态承载力与产业效益的精准匹配。
园区"一园一带四基地"的产业格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态修复带与牧草种植基地巧妙结合。"累计治理退化草地2.5万亩,使植被盖度提升50%以上,带动36个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稳定增收。"在"药+饲草"混播技术章节部分,色达县农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继忠介绍,色达县聚焦草原鼠荒地、沙化地生态修复,探索出了"药+饲草"混播技术治理退化草地新模式。昔日的鼠荒地如今重现绿意,不仅为牦牛提供了优质饲草,更培育出唐古特大黄等道地药材。这种"修复-生产-增收"的良性循环,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色达县持续推动把生态修复和牧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推进高原适应生长牧草培育,通过省州县三级专家联合攻关,成功培育出多种优质牧草。其中,抗旱性强、营养价值高、植株高大、生长速度快的虉草,创下亩产鲜草4吨的纪录。草种子均匀的推进专门为其设计的培育盘,并为其盖好"被子",待种子抽苗后,送到水培区让其慢慢生长,种苗长到10公分,就可以移栽到露地。
和虉草一起在11个大棚里"安家"的,还有柳兰、食药同源的中药材和30余种濒危植物。其中,兼具观赏性、营养价值超燕麦的柳兰,成为了大棚里的"新宠"。这些培育出的种子,既是草原生态修复的"钥匙",更是现代化畜牧业的基石。它们不仅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的双赢,同时也有效解决牲畜冬春两季补饲和抗灾保畜等难题。

智慧牧业"重塑"牦牛产业品质
走进牛满园牦牛养殖场,记者看到披着黑缎和白缎"长袍"的"高原绅士"用餐结束后,迈着云朵般轻盈的步子在牛舍的活动区域来回踱步"消食"。据了解,该养殖场有4栋牛舍,单栋牛舍面积约3000平方米,单栋最多可以养殖牦牛500头,养殖场每年的出栏量稳定在6000至8000头。
杨继忠介绍,养殖场创新采用"4218"标准化育肥体系:精选收购牧民散养的4龄200公斤以上牦牛,通过科学配比饲料与精细化饲养管理,实现100天内日均增重0.8公斤的直线育肥效果后,再转入终末育肥阶段,全年可出栏三至四批次。
"园区正在进行智慧牧场的升级改造,预计8月底投入使用。"杨继忠介绍,升级后平台将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实现牦牛养殖的远程实时监控,精准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给牦牛安装智能芯片,以便时实掌握它每天的生长情况、增重情况、活动情况,再根据牦牛每天的进食情况,自动分析需要给牦牛配比的饲草料,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创新共赢机制守护牧民"生态碗"
按照色达县委、县政府坚持建大园区、大建园区的思路,从2019年起,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开始规划建设。该园区以牦牛产业为主导,引进8家企业,通过6年的建设,牧草种植、牦牛养殖、良种繁育、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牦牛全产链条基本形成。园区总产值近3亿元。
色达县通过园区建设推动全县草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如今园区已是色达县畜牧业转型升级示范点。目前,园区所有企业都跟当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群众可以通过资产入股、原材料的销售、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和分红等多元模式来实现每年的稳定增收。
"从2020年至今,园区累计给群众的分红达800多万元。"杨继忠介绍,色达牦牛、色达牦牛肉、色达酸奶、色达黑青稞、色达藏香猪肉还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有机产品认证证书3个,县域公共品牌"福地色达"商标完成注册,园区内企业已经全部完成授权,公共品牌使用率100%。
色达县推进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升级,围绕牦牛做文章,高标准、高起点、高档次建设的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累计投入各类社会资本2.5亿元,打造集牧草种植、牦牛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打造、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政府+企业+农户"等运营模式,带动农牧民群众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