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县:守护生物多样性 筑牢江河上游生态屏障
(藏地阳光网讯)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关键区域的白玉县,如一颗镶嵌在青藏高原的绿色明珠,以扎实的实践与显著的成效,守护着一方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家园。近年来,白玉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修复,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铺展。
生物多样性家底丰厚
在白玉县的生态图谱上,物种极为丰富。据白玉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的维管束植物达103科、470属、106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超10种,从河谷到高山,干旱河谷灌丛、山地常绿阔叶林等植被类型依次铺展,构成了复杂而稳定的植物群落。动物资源同样丰富,26目、68科、270种脊椎动物在此繁衍生息,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就有50余种。在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种高原精灵的数量从2011年的537只增长到2022年的1000-1100只,种群数量的显著回升,成为白玉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生动注脚。

多措并举守护生态
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管理中,白玉县展现出坚定的决心与系统的思路。全县现有6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6.27%,如同为生态安全筑起的一道道坚固防线。自2019年起,按照国家、省安排部署,白玉县多次报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建和修缮管护站、瞭望塔等,定期培训管护人员,为保护工作筑牢硬件与人才根基。专门成立的自然保护地执法队伍,联合多部门开展执法行动,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让法律成为生态保护的坚实后盾。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监测工作同样走深走实。白玉县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已成功救助野生动物30余只,为受伤的生灵撑起 "保护伞";开展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建立数据库,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设立标识牌、划定保护范围。更值得一提的是,"天空地一体化" 监测体系的构建,让保护工作有了科技赋能--200余台红外相机在重点区域静默值守,实时捕捉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无人机定期巡航,俯瞰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细微变化;地面监测站里,专业人员对样地内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状况进行长期追踪。海量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让保护行动更精准、更高效。

全民参与氛围渐浓
生态保护,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白玉县借助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主题展览、资料发放、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更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20余次进校园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自然的种子。还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设立生态护林员、草管员等公益岗位,让更多人成为生态保护的践行者。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保护工作添力,投资1400余万元,建设一体化指挥中心和先进的通讯设备和监测仪器;20余次培训、500余人次管护人员的参与,让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