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头牦牛当起“上门女婿”

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04

  7月27日,甘孜州白玉县日通坝草原,聚集着500头通体纯黑的昌台牦牛。它们来自县内5个乡镇和1个种畜场,分别要去其他养殖户家中"入赘"。


  上午9时,白玉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根秋桑珠宣布"婚礼"开始,各乡镇党委书记轮番上场,交换手中的哈达,随后各乡镇将公牛赶回自家牧场。


  "婚礼"的正式说法叫"异地换公",是为避免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在白玉县已连续举办3年。县里每年拿出100万元资金,以每头牛2000元的标准奖补牛主人。


  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昌台牦牛身份特殊--被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近年来,白玉依托这一品种打造"种业芯片"。


  "老百姓家养的牦牛个头越来越小,体质越来越差,主要是由于近亲繁殖。"根秋桑珠介绍,"异地换公"让品种退化按下"暂停键"。但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提纯复壮"。


  去年,白玉县成功将一头重达千斤的纯种昌台牦牛的精子取出并冷冻保存。今年,该县还将开展人工授精等实验。


  "种业芯片"的打造,越往深处走,科技含量越高。


  "婚礼"当天,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甘孜州畜牧站等单位的专家和白玉县相关领导、农技人员、群众代表围坐在一起,共商下一步规划。


  "除\'保种\'外,还要往\'选育\'方面发展。"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罗晓林提出,要建立现代化、标准化种畜场,选出纯种昌台牦牛,以科学方式育种。


  在这一点上,白玉已开展实践--截至目前,该县的昌台牦牛种业园区已完成饲料仓库、无害化处理仓以及牛舍等15个单体项目建设,部分项目已投入使用。但并非一帆风顺,"去年,我们在园区里以\'全舍饲\'方式养殖几百头牦牛,结果死亡率高。"根秋桑珠坦言。


  "牦牛和其他肉牛不一样,必须采用\'放牧+补饲\'方式。"罗晓林说。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江明锋给出明确选育方向--看肋骨。"昌台牦牛品种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因为\'多肋\'的比例高于其他牦牛,\'多肋\'牦牛的肋骨比一般牦牛多一对,体型更大,产肉量更高。"座谈中,他带来一个好消息,"现有手段可让选育的昌台牦牛\'多肋\'比例达100%。"


  "我知道牦牛不能近亲繁殖。"当天,安孜乡昌戈村牧民泽登用自家两头公牦牛换回阿察镇的两头公牛,领到4000元补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