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党参“链”起乡村振兴大产业——九寨沟县永和乡走出生态致富新路
近年来,九寨沟县永和乡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党参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推动党参产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致富之路。
七月的九寨沟苍山叠翠,云纱绕峰,宛如仙境。在海拔2200米的永和乡联合村高山地带,成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与零散的农户种植田相互映衬,绿意盎然的景象与远山近黛共同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走进中药材种植基地,成片的党参藤蔓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郁郁葱葱的长势格外喜人。“看这长势多好!这是我家党参种植的第二年,再好好管护两年,收成肯定差不了。”村民高跃林一边挥锄除草,一边乐呵呵地说。眼下正值党参生长的关键期,高跃林和村民们正忙着田间管理:“这时候除草最重要,把杂草清理干净,党参才能长得更好。”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永和乡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党参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但采收党参却是一个辛苦活儿。“以前采收党参时,全家老小齐上阵,肩挑背扛往山下运,不仅累得够呛,还经常耽误农时。”高跃林笑着介绍,自从村里建了单轨运输车,现在采收党参轻松多了,一天能运好几趟,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山高坡陡、道路狭窄、劳动力成本高是制约永和乡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主要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永和乡积极在新华、联合、斜坡3个村投资建设了长达十余公里的山地单轨运输系统,彻底改变了农资和农产品运输的困境。
“轨道运输的引入,确实为我们乡的党参种植注入了新活力。”永和乡党参种植大户何鹏表示,随着运输难题的解决,大家的种植热情更加高涨。何鹏前些年主要从事中药材购销生意,收入一直不错。现在乡党委政府为大家解决了后顾之忧,种植党参的农户也越来越多了。他高兴地说:“今年我家新租了地,一共种了200多亩党参。永和乡的党参品质好,销路完全不用愁,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为做大做强党参产业,永和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大户+农户”发展模式,不仅为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更有效提升了整体抗风险能力。为了让零散户安心种植,该乡特别注重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组建专业农技服务团队,为零散种植户提供从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加工的全流程技术指导。同时,将山地单轨运输系统的维护与使用培训纳入技术支持范畴,确保农户能够熟练操作,充分享受其带来的便利。
目前,永和乡党参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专业合作社已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并建成多个标准化种植基地。为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该乡定期在基地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促进种植技术共享与提升。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永和乡党参产业从传统种植模式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
走进永和乡党参加工厂,一排排不锈钢架上整齐晾晒着成串的党参,工人们正在操作台上熟练地进行分拣包装。“这个投资286万元建设的加工厂集粗加工、展示和销售于一体,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更能带动零散种植户增收致富。”永和乡乡长苑玉环介绍,为延长党参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永和乡建成党参加工厂,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对鲜党参进行清洗、切片、包装等初加工。下一步,还将开发党参饮品、饮片等高端产品,推动党参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如今,永和乡的党参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持续延伸。截至目前,全乡党参种植面积突破1500亩,年产值超1000万元。党参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王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