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粪污变资源 稻城藏香猪好“香”啊
6月9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金珠镇扎冲村海拔3700米处,扎冲藏香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养山坡上,数十头长嘴窄面、体格精壮的藏香猪悠然采食天然牧草。景象唯美,该合作社负责人格绒达瓦却无心欣赏。美景另一面,粪污处理间满地泥泞,仅几个发酵桶用于自然堆沤,设施简陋难以实现无害化处理,让其苦恼不已。
藏香猪养殖是稻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大小规模养殖主体遍布。格绒达瓦的困局在禽畜养殖主体之间普遍存在。
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一环。为寻求突破,今年当地启动了四川省稻城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
摸清痛点
真金白银推动项目建设
项目方案设计专家、四川省生猪创新团队岗位专家、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研究员顾以韧告诉记者,在稻城,除了养殖主体普遍规模小且分散,粪污实现集中处理还面临着两个阻碍——畜禽粪污处置设施不完善、粪肥还田路径未打通。
稻城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透露,目前稻城县最好的粪污处理设备在巨龙乡标准化藏香猪养殖基地,采用UASB+两级AO污水处理工艺,但因运行成本太高了,难以在当地推广。
经过项目专家实地调研、科学研判及反复讨论,稻城县最终选取了“整村收储点+分布式集中处理”模式。该模式建设将动用项目总投资5050万元,包含中央预算内资金2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400万元和地方配套资金150万元。
“目前设备采购和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明年年底投产。”稻城县副县长拥忠多吉告诉记者,届时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将提升至90%以上,粪肥还田利用示范基地耕地面积将超过4万亩。
对症下药
打造高原牧区生态样板
“整村收储点+分布式集中处理”模式具体如何打造?顾以韧介绍,这个模式将依托牦牛现代产业园区(生态牦牛养殖场)、木拉藏香猪产业园区(一沐天珠养殖场)以及种养循环农业园区,打造北部邓坡片区、中部木拉片区、南部各卡片区三个分布式粪污集中处理中心。
对分布集中处理中心辐射的养殖密集村,打造“堆粪棚+粪污运输车辆”的整村收储点,完成县域范围内中小养殖场(户)的粪污收集。同时,应用膜堆肥、小型智能翻抛设备等低成本的好氧发酵设备,进行充分堆肥处理,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并通过撒肥车等专业机械,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最终通过畜禽粪污从“污染源”到“资源”的转变,形成“养殖—粪污处理—有机肥—种植”的生态循环。
从生态效益看,项目实施后,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预计提高10%-15%;经济效益方面,单户年均节省肥料成本1000元以上。同时,能为四川、青海、甘肃等地的高原牧区提供可借鉴经验。
转载自《四川农村日报》